《西行漫记》封面照片中,一位全副武装的红军小战士,迎着朝阳,吹响着冲锋号。用这幅题为“抗战之声”的照片作封面,非常契合全书主题和作者埃德加·斯诺所要表达的思想。
那个英姿勃发的司号手,就是在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的兴国籍开国将军谢立全。
近日,记者走进谢立全将军的出生地——兴国县樟木乡源坑村。这里村道平整宽阔,河水环山流淌,农家院落整洁别致,人们安居乐业。在此,记者聆听到谢立全的故事。
1917年出生于贫苦农家,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长征。谢立全与《西行漫记》封面照片的秘密,是在尘封36年后才真相大白。
1936年6月间,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西方媒体记者,冲破重重封锁由北京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红色区域——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采访。斯诺在与毛泽东的长时间交谈中,在与其他中央领导及红军战士的广泛接触中,感染了火一样的热情。他敏锐地洞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兵群众和知识分子,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斯诺一心想拍一幅象征红军是中国抗日先锋队的照片,图文并茂地向世界真实报道中国革命的情景。
那天清晨,斯诺正背着相机在散步。“哒哒的,哒哒的……”骤然,不远处嘹亮的军号声响起。斯诺见一队号兵正在练习吹号,旁边还插着一面红旗,被晨风轻轻吹拂,上面的五星时隐时现,旗杆矛头上的红缨随风摆动,旗套上“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一行字耀眼醒目。斯诺对号兵教练说:“请你站到这里来,对着红旗吹号。”“声、色、动、形”齐全,壮美极了!斯诺赶紧拿起相机按下快门,使这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瞬间成为定格。斯诺认为,这张照片足以代表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年轻、奋发、不屈的形象。
教练是个十八九岁的青年红军战士,全副武装,面目英俊。斯诺十分高兴地与他攀谈起来。
“你叫什么名字?”
“报告记者先生,我叫谢立全。”说着来了个标准军礼。斯诺满意地笑了,继续问:
“听口音,你是南方人?”
“我是江西兴国人。”
“OK、OK,又遇到一个兴国人。在列宁室我见到第二师22岁的政治部主任萧华,在甘肃河渡医院里见到一个姓曾的也是兴国人。兴国人当红军的真多。”
谢立全说:“兴国参加红军的有5万多人,不幸在长征中牺牲了很多,真可惜。”
陪同人员告诉斯诺:谢立全13岁参加红军,在江西中央苏区当过司号员,任过排长、连指导员,红三军团第五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现担任红军大学大队政治委员,他正在指挥战士训练,给号兵示范。斯诺听了介绍,竖起了大拇指夸奖他。
时隔不久,斯诺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书中收入大量照片,其中斯诺为谢立全吹号所拍的一幅照片,取名为“抗战之声”。1938年2月,《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在上海用复社名义出版。为了适应当时特殊环境,中译本取用《西行漫记》书名。《西行漫记》不仅将“抗战之声”照片排在书内第一页,而且作为封面的主要构图。从此,该书流传到哪里,谢立全的军号就“吹”到哪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幅放大了的照片还一直醒目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的显著位置。
然而,谢立全不喜欢炫耀自己,从不在人面前提及斯诺为他拍照一事。1972年2月,斯诺逝世,第5期《人民画报》登载了毛泽东主席的唁电和斯诺的生平,以及1936年斯诺在延安拍摄的部分红军生活照片,以表深切地悼念,“抗战之声”即是其中的一幅。正在京西宾馆出席海军常委扩大会议的谢立全看到画报后,给时任南京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的夫人苏凝写了封信,告诉她“那个‘吹抗日战争之声’的号手就是我”。并告诫夫人,此事“你我知道就行了”。直到此时,尘封了36年的秘密才揭开。
身经百战的谢立全,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立全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五舰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主任,海军军事学院第一副院长,海军学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兴国是全国著名的“烈士县”,5万多名兴国儿女为国捐躯,其中姓名可考的烈士达23179人,长征途中,牺牲的兴国籍烈士就达12038人,可谓“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同时,兴国也是有名的“将军县”,开国将军有56位。虽然谢立全1973年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姿永存,他嘹亮的号声永远激励着人们冲锋向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谢立全的号声响彻在将军故里的每一寸红土地,激励兴国后人奋进新时代,确保小康路上“不掉队”。
源坑村是兴国县“十三五”规划重点贫困村之一。目前,该村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已建立黄元米馃车间、荸荠专业合作社、黄栀子基地、光伏发电等四个产业基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同时,大力培植新兴产业,建立120亩的绞股蓝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基地+贫困户”模式,采取入股分红、基地务工、返租倒包等方式,带动周边36户贫困户平均增收4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