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兴国新山歌唱给扶贫人听

2019-09-27 09:54  阅读:2986 

“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崖崖,哎呀嘞哎......”劳动的号子在田野飘扬,激励着兴国县疾控中心副主任肖荣发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工作之中,“帮扶干部齐发力,心中想着百姓事,哎呀嘞哎......”在兴国山歌中,段水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解开了老区的困境,激荡着客家人的心。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抓好党建促脱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今天,“脱贫攻坚说出你的故事”栏目为大家分享兴国县段水村第一书记肖荣发的故事。一起来看!!!

肖荣发,兴国县疾控中心副主任,自2015年起任兴江乡段水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他团结带领全体帮扶干部齐发力,与乡村干部肩并肩,与群众百姓心连心,顺利使得段水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精准扶贫工作先进村。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段水村,探究该村的脱贫之路,探访驻村第一书记肖荣发的“扶贫小妙招”。

生机盎然的兴江乡段水村


抓好党建促脱贫

村“两委”是脱贫攻坚的村级责任主体,提升村“两委”的战斗力和号召力是顺利推进工作的首要。肖荣发到任段水村第一书记不久,就发现村“两委”班子有些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够强,脱贫攻坚力度不够。于是他决定先从管好关键少数抓起,严格按照兴国县出台的“三三工作法”和新时期“十带头”的要求,一手抓党支部学习、日常议事、“三会一课”等制度,一手抓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向心力的提升。

几年来,肖荣发着重在建强了基层组织上发力,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实施。他狠抓党小组长、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的引领、示范和监督作用,定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现“院内净、卧室净、厨房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院内摆放规范”的“五净一规范”规划,彻底清除危旧土坯房;定期开展移风易俗的宣传活动,彻底革除陈年陋习,遏制婚丧嫁娶的铺张浪费歪风,大力倡导孝老爱亲、互帮互助的新时代文明乡风;定期开展感恩教育大会或者感恩教育屋场会活动,播撒了满满的正能量,大大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肖荣发给自己定的工作目标,就是紧紧围绕实现贫困户的“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特别是在确保饮水安全和住房安全方面做到万无一失,贫困户的家庭人均收入实现了“稳中有进”,“两不愁三保障”也稳步到位。

召开精准扶贫工作专题会议


一手抓产业 一手抓就业

肖荣发始终把发展致富产业作为工作的主抓手,帮助有能力、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并与村“两委”一起研究制定“田间制种、山上油茶、屋顶光伏、家中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

今年春,由于市场等原因,段水村长达20余年的制种产业不得不停止。面对突然出现的新情况、新困难,肖荣发主动靠前出谋献策,经过多次外出学习和反复论证,最终与村“两委”达成共识,决定在席草、蔬菜和中药材等种植业方面另辟新径。目前,已流转土地400亩,用于发展席草种植和大棚蔬菜产业,快速走出困境,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到770亩,产值260多万元,位列全县第一,为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年增收12万元。烟叶种植面积150亩,结对帮助20户贫困户;建设光伏电站装机容量75Kw,结对帮助33户贫困户。

同时,肖荣发还积极争取资金。今年6月,已免费向65户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送去鸡苗1435羽、鸭苗1675羽用于发展家庭养殖。全村仅家禽养殖就达6000多羽,预计农民可增收30多万元。

肖荣发帮助贫困户栽插水稻


肖荣发一手抓产业扶贫的同时,还一手抓就业扶贫这篇大文章。2018年,全村贫困家庭中有78户168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在广东、福建两省份从事制衣、制鞋、建筑装璜、五金水电等行业,纯收入近300万元;2019年,村里继续加大就业培训力度,通过推荐本地公益性岗位、村合作社务工、外出务工等途径,安排保洁员、生态管护员、光伏管护员和扶贫专岗,努力做到人尽其才、人岗相适。结合段水村“手艺匠人”多的特点,鼓励贫困户靠自己的劳动发家致富,如,贫困户吕根法与包料木工老板合伙,出工出力,年收入也有万元之多。

特困群体重点扶

贫困户朱龙生,先天性脊柱弯曲,还患过小儿麻痹留下后遗症。妻子江菊香先天性智力低下,生育两个小孩尚未成年。生活让他原本走不平的路举步维艰,重担让朱龙生更是直不起腰来。

了解到朱龙生的家庭情况后,驻村第一书记肖荣发积极做好政策宣传,因户施策,鼓励其大力发展致富产业,很快朱龙生有了自己的制种产业,规模20亩,年纯收入3万多元,经营一家农药、化肥销售店,年利润1万多元,闲时做生姜贩卖小生意,贴补家用。

可是随着全村的产业转型,制种产业的枯萎,这也意味着朱龙生每年3万多元的收入清零。肖荣发第一时间想到他家的困境,提出帮扶建议,发挥他的特长,做大做强生姜种植业,一方面继续贩卖农户种植的生姜,另一方面发展自己的生姜种植业。一年下来,朱龙生种植生姜60多亩,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还迎合市场需求发展养蜂产业,蜜蜂养殖成本小利润高,朱龙生投入多年的积蓄,扩大养殖蜜蜂规模达92蜂箱,仅上半年创收4000多元。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达110多亩,与收购公司签订包销合同,今年产量预计在15万斤左右,利润有7万元左右。“今年,我家能赚到钱,我要特别感谢肖荣发书记。”朱龙生激动地说。

贫困户朱龙生的养蜂产业


刘述忠家, 妻子胡小连6个月大的时候,不慎掉入火堆,落下左手终生残疾。婚后本来两口子非常幸福,可是2006年刘述忠患上胃穿孔,手术花费了一万多元;2016年,丈夫又被查出患有喉癌,治疗花费了9万多元。多次患病欠下了4万多元的债务,并且自那以后,刘述忠的身体大不如前,一双儿女尚未自立,家庭重担无疑就落到了胡小连身上。

2016年,刘述忠家庭被列为精准扶贫户,驻村第一书记肖荣发帮他家分步实施了一整套脱贫措施:动员大女儿读卫校,在县教育扶贫和雨露计划的政策资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业,毕业后推荐工作,每月稳定收入3300元;帮助二儿子刘强外出学习家庭养殖技术,政府帮助其贴息贷款8万元用于启动资金,在村里办起了乌鸡养殖场,养殖乌鸡2200多羽,并教会了母亲管理养殖场,自己跑销售、发展电商拓宽售渠道。目前,乌鸡销售一空,存栏只剩700多羽了。 

如今,刘述忠走出了阴霾,温情地拉着肖荣发书记的手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你们帮扶干部,是你们帮我支撑起了一个完整的家。”站在贫困户谢名才一栋三层的“小洋房”前,第一书记肖荣发笑着说:“这个房子比我家的好着呢。”

贫困户刘述忠的乌鸡产业


谢名才为了养家糊口,2003年,他随着“挖煤风”去了福建龙岩挖煤,在一次事故中,造成颈椎骨折,差点高位截瘫,住院治疗了一年多,花费了七八万元,但仍然颈脖僵硬活动受限,身体右侧无触感,左上肢萎缩。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妻子的身上,育有三个年幼小孩,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2014年,谢名才家被列为精准扶贫户,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进户道硬化,住房也进行了修缮。肖荣发帮助他们合理安排生活,女主外,外出打工,收入稳定;男主内,一方面安心养身体,一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谢名才也不甘心,在家发展养殖,业余时间开“摩的”,解决家庭的基本生活开支。目前,谢名才的养鸭规模年出栏7000羽左右,是全乡最大的养鸭户,年增收6~7万元。

贫困户谢名才的养鸭场


吃住在村“不顾家”

为全面抓好驻村扶贫工作,肖荣发一心扑在工作上,陪伴妻儿的时间少了又少,家里的大小事情都丢给了妻子。

去年冬天,肖荣发的爱人半夜突然恶寒发热,体温高达40℃,一个人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他又远在乡下,远水救不了近火,情急之下,他只得请求90岁的老岳父陪伴去医院输液治疗。当周末回到家里,面对妻子和岳父,除了愧疚还是愧疚。

五年扶贫路,肖荣发初心不改,他坚持每个月20天以上吃住在村、干事在村,用脚步丈量村里的每块土地,用双手服务村里的每一名群众,他把贫困户当成自己的亲人,为贫困群众解决难题。

五年扶贫路,肖荣发不计个人得失,友情的疏远、城市的陌生。由于常年远离家庭,疏于对儿子的监管,使得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的儿子在高考时却落了榜,因此一直无法面对埋怨着丈夫的妻子。

段水村的干部群众对他的评价三个字“做实事”。

肖荣发家人对他的评价也是三个字“不顾家”。

肖荣发用真心、真情书写了一份满意的扶贫答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扶贫工作者的无悔赞歌。

“扶贫工作虽然艰辛,但每当想到村里的贫困户都已顺利脱贫,每次去走村串户,村里人一口一个“肖书记”、留我喝茶吃饭叙家常、把难以启齿的困难告诉我、表达感激之情时,我又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肖荣发最后感慨道。

2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